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1.
症状性癫痫 由已知的脑病变引起,包括脑的器质性、结构性病变,或生化代谢紊乱等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脑部病变:脑发育畸形,如神经管发育障碍、脑神经元移行障碍、灰质异位、脑回畸形、脑积水等;
染色体病和先天性代谢病引起的脑发育障碍;脑变性病和脱髓鞘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神经皮肤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
脑膜炎、
脑脓肿、先天性感染、脑囊虫病以及其他由于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和真菌引起的感染;脑血管病,如颅内出血、血栓、栓塞、脑血管炎、
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脑水肿、脑病、
颅内压增高;脑外伤,颅脑产伤;脑瘤、错构瘤等。
(2)缺氧性脑损伤:引起缺氧的疾病,如心、肺疾患;窒息;休克;惊厥性脑损伤等。
(3)代谢紊乱: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脑脂质沉积症、糖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异常等;水电解质紊乱,如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低钙血钙、
低镁血症等;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
6依赖症;肝、肾疾患;高血压脑病;内分泌功能紊乱。
(4)中毒:药物、金属、其他化学物质,如铅、铊、异烟肼、致惊厥药、类固醇等中毒;断药综合征,如突然停用抗惊厥药物引起的
癫痫持续状态等。
2.
隐源性癫痫 指根据当前的知识和技术不能找到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原因,但疑为症状性者。随着对癫痫认识的深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
隐源性癫痫找到脑功能或解剖结构的异常,从而阐明其病因。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本症是一个与年龄有关的癫痫性脑病,高峰发病年龄为3~5岁。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轴性强直发作(71%)、非典型失神发作(49%)和失张力发作(36%)。也可见到肌阵挛(2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37%)和部分性癫痫发作(24%)。本病征发作频繁,而
癫痫持续状态并不少见(23%)。根据发作形式多样,有下列几种:
1.肌阵挛发作 面部、躯干或肢体突然快速的抽动,抽动多单一,也可为重复抽动。发作时不伴有
意识障碍,可发生于任何时间。发作可因刺激诱发(如光刺激、敲打面部中线或胸骨中线)。
全身肌阵挛性、肌阵挛失张力性和失张力性发作,此3种发作均可导致头或身体突然倒下,临床上难以相互区分。其精确的诊断有赖于肌肉活动描记。
其脑电图可表现为慢的多棘-慢波、慢棘-慢波或快节律放电,前头部占优势。发作到最后可见一个短暂痉挛,其临床特点与肌阵挛相似。
上述几种常见的发作形式可在同一病人中出现,至于哪一种占优势,则决定于病人的年龄(短暂痉挛常见于年幼儿童)、病因(非典型失神伴跌倒发作和失张力性发作常见于病前无明显病因的患儿)和意识情况(强直性发作常出现在睡眠中)。
2.无动性发作 为一过性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姿势,发作持续1~3s,有时可连续发作数次。
3.强直性发作(tonic seizure) 表现为某些肌肉突然的强直收缩,固定于某种姿势,持续一段时间,
意识丧失短暂,发作后清醒,不易形成一连串发作。
强直发作和其脑电图特异性改变为LGS的主要特征之一。白天和夜间均可出现体轴性强直发作(axial tonic seizure)、肢轴性强直发作(axorhizomalic tonic seizure)和全身性强直发作(global tonic seizure)。发作时双侧肢体表现可对称或不对称。年幼儿童常于清醒时出现发作,而在晚发病的儿童中,慢波睡眠期易出现短暂的强直发作,深睡期发作次数增多。如发作时间短暂,我们有时仅能从脑电录像监测中看到,其表现为肢体缓慢伸直、眼球上翻和呼吸节律改变;如发作持续20s以上,患儿会出现全身快速小幅度阵挛;
意识丧失并非此发作的特点;有时在发作的前、后可见口消化自动症或行为自动症;发作时可伴有
遗尿、瞳孔扩大。
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泛化性快节律(10Hz)发放。之前可有短暂的脑电低平,如伴有自动症,则在快节律后出现广泛性的慢棘-慢波。
4.不典型的小发作 表现为片刻的发怔、发呆、两眼发直、动作停止、有周期性出现倾向。非典型失神性发作(atypical absence seizure)大多数LGS的病人具有这种形式发作,其发作开始和结束都为渐进性的,临床上有时观察困难。当意识不完全丧失时,患儿仍可作简单的活动。非典型失神性发作常影响肌张力,使其降低而跌倒。如肌张力降低出现于面、颈部肌肉时,病人会出现头部突发前倾、张口、
流涎等表现。
发作期脑电图为广泛不规则2~2.5Hz慢棘-慢波,双侧大脑半球放电可对称或不对称。
治疗
治疗:本病征的治疗非常困难,很少完全控制发作达6个月以上。部分性控制发作,减少发作的50%可能是理想的治疗结果。由于频繁癫痫发作,往往对抗癫痫药物产生耐药,常由于倾向采用多种药物治疗,容易产生药物的毒性作用,且多种药物产生的镇静作用实际上增加了癫痫的发作频率,故最理想的是选用单一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主要是根据试图控制那些主要的、最严重的发作类型而选用的。常用者有硝西泮(硝基安定)、
氯硝西泮(
氯硝基安定)及其他口服的苯甲二氮杂

类衍生物能有效地减少肌阵挛发作的频率,
乙琥胺和乙酰唑胺(醋唑磺胺)有时是有效的,对无动性或强直性发作的病人,
丙戊酸钠比别的抗癫痫药效更好。对肌阵挛性发作
氯硝基安定更有效。
丙戊酸钠可与
氯硝西泮(
氯硝基安定)联合治疗同时患有无动性和肌阵挛两种发作的病人。ACTH只能暂时减少发作。新近报道,每天肌注ACTH能使90%的病人得到改善,在治疗开始2周内约70%的病人完全停止发作,经1~14年追踪,其中仍有21%不发病,43%于6个月内复发,34%在以后仍有复发。ACTH用量婴儿10µg(0.25mg),年长儿为30µg(0.75mg),连用10~57天不等。采用较大初始剂量经过几个月甚至1年的时间渐减量可预防复发。
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的抗癫痫药物,有效地用于治疗强直发作、非典型失神、肌阵挛和强直-阵挛发作。其他药物也可有效地治疗本病征,包括: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乙酰唑胺和
氯硝西泮(
氯硝基安定)。某些儿童对胼胝体切除有效。近日尚有报道可以试用人血丙种球蛋白疗法,从小剂量100mg/kg开始,无效时再增加到200mg/kg为宜。免疫球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天,可每隔3周给药1次,但首次与第2次最好间隔1~2周。对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采用生酮饮食疗法,即限制蛋白质及糖类食物的摄入,每天所需热卡80%以上由脂肪供给。
预防
预防:
小儿癫痫的预防要从多方面入手。特发性癫痫的原因尚不明了,尚待进一步研究以找到预防方法。
症状性癫痫的预防要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围生期保健 保护胎儿和新生儿免受缺氧、产伤、感染等损害,尤应注意预防
新生儿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2.积极防治高热惊厥 对婴幼儿时期的高热惊厥要给以足够重视,尽量防止惊厥发作;发作时应立即用药控制。
3.积极预防小儿神经系统各种疾病 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
4.预防生化代谢紊乱。
5.做好遗传咨询 对于引起癫痫的一些严重遗传性疾病,可进行遗传咨询,有的可进行产前诊断或新生儿筛查,以决定中止妊娠的必要性或早期进行治疗。